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是中国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对接,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
“墨子号”:2016年8月,我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类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天问一号”:2020年7月,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步,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天问一号”的名称源于屈原的《楚辞天问》。
“鹊桥”是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是中国首颗、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于2018年5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五号卫星:是负责嫦娥三期工程“采样返回”任务的中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卫星,也是“绕,落,回”中的第三步。于2017年前后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于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着陆地球。
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步是继续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第三步,建立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
2019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被正式命名为“太极一号”,是中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
2017年4月,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与天宫二号实现交会对接,中国航天正在迈进“空间站时代”。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称BDS)是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区域组网并投入运行,2020年6月,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较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较快的计算机要用6亿年。这一使我国成为全球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
FAST: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提出构想,于2016年9月落成启用。由中国科学院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较大单口径、较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世界上较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较长的钢结构桥梁。
2020年7月1日,随着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投入使用,世界公铁两用斜拉桥主跨迈入“千米级”时代。
2020年8月4日,汕头湾海底隧道近日开始了实质性施工。这是世界首座设计时速350公里单洞双线高铁海底隧道。它的施工也标志着中国高铁建设向海域隧道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2019年7月交付使用。是全球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能够在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填补了我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
2020年6月,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正式命名为奋斗者号。2020年10月27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1万米达到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2017年5月5日,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标志着我国大型客机项目取得重大,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研制大型客机能力的。C919是我国完全按照国际适航标准和主流市场需求研制的干线飞机,被认为有望在全球民用干线飞机制造领域打破波音和空客垄断的局面。
2019年12月17日,经批准,中国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海军山东舰”,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基于对前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研究,由中国自行改进研发而成,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艘国产航空母舰。
南昌号驱逐舰是中国自主研制的055型驱逐舰首舰。该舰可发射反舰、防空、反潜导弹及对陆攻击远程巡航导弹,同时新增反导作战能力。它应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无线电电子技术,装备了更先进的对空和对海雷达。于2019年4月23日参加海上阅兵正式公开。
2019年10月1日,东风-41核导弹公开亮相。东风-41是我国现役导弹中射程较远的型号,1.5万公里的射程超过美国LGM-30“民兵”和俄罗斯RT-2PM2“白杨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