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落地实施,在近十年里,来自国内基建领域的央企青年们,奔赴世界各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一起共建美好家园,让他们的生活慢慢变好。
2022年的最后一天,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商忠河和他的同事们还在卡塔尔参与当地基建项目建设。在即将到来的元旦和春节,他们仍要留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远程和家人庆祝。
从2017年抵达卡塔尔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来,商忠河只有两次回国过年,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卡塔尔卢塞尔体育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主体育场。
今年世界杯期间,在这座凸显着古阿拉伯文化设计风格的体育场里,8万多名观众观赏了多场精彩纷呈的足球赛,更见证了决赛当天阿根廷队捧起了大力神杯。
作为卢塞尔体育场项目的总承包商,中国铁建从2017年派出一批批青年参与建设,他们大部分都是90后,一干就是四五年。回忆过去几年的建设经历,商忠河和同事们感觉是在一路闯关、攻坚克难。
卢塞尔体育场创下了许多世界之最:全球规模最大、设计标准最高、系统最复杂、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世界杯主场馆;中国企业在海外建造的规模最大、容纳人数最多的专业场馆;全球最大跨度的双层索网屋面单体建筑,先进技术应用得最多的体育场之一。
体育场设计标准高、施工难度大,许多工程采用国际标准,央企青年们不仅要升级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要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卡塔尔属于沙漠海湾国家,常年温度在30摄氏度以上。中午时分,气温直逼50摄氏度,人站在户外行走个几分钟,就汗流浃背,再多待一会儿就会中暑。按照当地要求,在长达五六个月的时间里,从10:30-15:30不能户外施工作业。
卢塞尔体育场的外观是以椰枣碗和珐琅灯笼为设计灵感的金碗造型,幕墙外立面自上而下呈弧形变化。这样的双曲面外幕墙,对建造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据了解,外幕墙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由近4万个小三角单元组成4200多个吊装单元,且每个小三角单元尺寸都有所差异,保证幕墙结构和主体钢结构良好结合是一项难度不小的复杂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挑战难度最大的是外部钢结构的和顶部索网的安装。体育场主体钢结构用钢量相当于3个埃菲尔铁塔,外部钢结构由24个V型柱组成,在钢结构吊装的误差上有着极为严格的数据要求,如果白天施工,高温之下钢结构极易发生变形,影响最后吊装摆放位置的精准度,为了保证钢结构的温度,大家只能“猫头鹰式作业”。
“我们的施工作业通常都是从晚上开始到第二天早晨。”晚饭过后,商忠河和许多中方员工前方工地,卢塞尔体育场的钢结构设计对有着丰富经验的中方员工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许多外籍员工并没有太多实操经验,因此在施工方案里,钢结构作业大部分都由中方员工完成。卡塔尔和国内时差五个小时,大家感觉晚上工作白天休息,似乎还在沿用国内的作息时间。
体育场位置距离多哈城区15公里,环顾四周都是沙漠,常有蛇出没,由于高温天气极易导致中暑,为了安全起见,员工必须结伴进入施工现场,不能独自一人,晚上作业期间,大家施工的点位也比较分散,因此一个小时内要互相打个电话保平安。
除了钢结构吊装,体育场顶端的索网铺设也是对心理和能力的巨大挑战。卢塞尔体育场有着世界最大跨度屋面索网结构,索网铺设需要施工人员在70多米的高空处作业。体育场顶部铺上一张5.6万平米的专业施工网,人走在上面脚上像踩着海绵。商忠河还记得,第一次走在上面,刚走了100米,就感觉身体摇摇晃晃,腿有点发软。
卢塞尔体育场的背后,不仅有成百上千名央企青年披星戴月的赶工建设,还有许多国内企业和科研团队在合力支持。“体育场建设过程中有90%以上的材料来自国内。”商忠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建设体育场的许多物料都要从国内运抵卡塔尔,体育场施工期间也遇到过大大小小的技术问题需要攻克,对应的施工方案也要进行调整,这背后是许多国内的团队不分昼夜,同步帮着解决难题。“可以这么说,建设卢塞尔体育场让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再一次展现了综合实力,不仅是我们本身过硬的基建实力,还有我们整合与使用世界先进设备材料的能力。”
随着体育场的拔地而起,商忠河看着刚来卡塔尔时大家的合照,发现许多同龄人的发际线已慢慢后移,“大家开玩笑说,下次回国就要考虑去植发了。”
同在一个国家,柏先群和同事们用他们的日夜付出为卡塔尔人民创造了更清洁的能源。
2020年,柏先群作为计划工程师从贵州来到多哈,参与卡塔尔阿尔卡萨800兆瓦光伏电站的建设。这是卡塔尔首座非化石燃料发电站,由中国电建EPC总承包承建。石油和阳光都是中东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在“实现全球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卡塔尔政府发展经济与环境并重,把卡塔尔800兆瓦光伏项目列为“2030国家远景”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光伏电站项目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以西80公里的荒漠中,面积相当于1400个标准足球场,安装了超过200万块太阳能电池板,是目前为止世界第三大单体光伏发电站、世界最大运用跟踪系统和双面组件的光伏电站,也是卡塔尔举办世界杯期间的电力供应来源之一。
项目开始前,建设者们首先要和许多动植物打交道。卡塔尔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将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尤为重要。一方面,他们要为现场的灌木、蜥蜴、蛇类等原生动植物制定详细的迁移计划,为其寻找新的住所,把施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降到最小;另一方面,要在施工过程中遵循“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原则,做好垃圾分类处理,打造能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型建设工地。
“卡塔尔当地沙尘暴是频频出现的自然现象,严重污染光伏板,影响发电效率,也是项目最大挑战,我们试用全球了多种不同型号的智能清洗机器人进行了干洗和湿洗的测试,在实践中找出最高效和最经济的解决方案,来保障运维期的发电效率。”柏先群告诉记者。
施工高峰期时,每天凌晨3点项目部员工就开始起床洗漱,准备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从营地向80公里开外的施工现场进发,以抢在相对凉爽的时间把工作告一段落,同时把很多会议安排在烈日肆虐的高峰时段在室内进行。白天为了防止中暑,项目部配备了近10台应急车辆,并与地方医疗服务机构联动。
每晚10点,现场要召开碰头会,分管现场的项目经理韦玉金总结已经完成的工作,强调安全、质量和进度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再把一天的工作任务进行明确,随即与项目施工经理李均、施工副经理王雪刚等管理人员一起进入到项目现场,开始一天的工作。
夜晚,城市里的人们已经休息,但远在郊区的施工组才开始作业。“夜间施工我们同时使用了100多盏照明设施,照亮了整个10平方公里的施工场地,从远处看好似一座灯火辉煌的小镇。”柏先群回忆道。
目前,光伏电站已经全容量并网发电并投产应用,每年可为卡塔尔提供约18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满足约30万户家庭年用电量,可满足卡塔尔峰值电力需求10%以上,同时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90万吨。
卡塔尔卢塞尔体育场、阿尔卡萨800兆瓦光伏电站都是央企青年投身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缩影。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近十年里,许多来自国内基建领域的央企青年,奔赴世界各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一起共建美好家园,让他们的生活慢慢变好。
90后央企青年曹丰泽就把职场奋斗的第一站选在了非洲。2021年,作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曹丰泽毕业后和爱人张艺祺一起加入中国电建水电十一局,到非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坦桑尼亚,这个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的国家,见证了他们两年来的辛苦与收获。
两人参与坦桑尼亚的水电站项目建设,分别担任大坝作业处总工程师、合同部副经理。项目所在地偏远闭塞,驾车去城里单程也要7、8个小时。员工宿舍是一排临时搭建的砖房,屋子上面的棚顶,下雨时打在上面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比放鞭炮的声音还响。”刚去的那段时间,一碰到夜里下雨,两人经常成宿的失眠。蜘蛛、耗子、壁虎常来屋子里做客。
但他们甘之如饴。“我们在北京的时候,就认真思考毕业后要过怎样的生活。”张艺祺记得,刚和曹丰泽在一起的时候,他就说过他向往的生活在非洲。2018年,曹丰泽曾参与一个社会实践项目,就是中国电建水电十一局在赞比亚的水电站项目。当时,就在他心中埋下了去非洲投身建设的种子。
“在国内生活并不是不好,只是我们觉得非洲更需要我们。”曹丰泽觉得,土木工程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是在海外,在欠发达地区。水电站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有了电才能发展工业,一个国家才能步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国民生活水平才能实现大幅度提高。“这是个从0到1的过程,比起从1到100,初始阶段建设更为重要和不易。”
坦桑尼亚项目上的电力供应并不稳定,每天都要停电几次,没有电的时候,靠电泵抽水也成奢求。离项目较近的村,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也还没有通电。这让曹丰泽和张艺祺更直接感受到电对当地的重要性。
一望无垠的非洲草原上,从不缺少极致的自然风光。日常工作生活中,两人见到的野生动物比人还多,但是繁重的工作也让这两个年轻人顾不上感受周围的风土人情。“连抬头看看夕阳余晖的时间都很少。”工作之余,两人靠做饭来调剂,20平米的宿舍里,没有灶台,只能找个桌子切切菜,用从国内带来的电锅做些简单的烹饪。
曹丰泽生日那天,两人DIY了一份“生日大餐”——一个电锅里装着米饭、两个鸡蛋、几条炸鱼和肉菜。
比起物质上的充盈,在非洲帮助当地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成就感,更令他们收获满满。
2023年,两人即将离开坦桑尼亚,前往下一个项目所在地——莱索托。在那里他们将开始一段新的奋斗历程,遇见一群新的同事,一起并肩打拼。
曹丰泽说,“我们的海外项目很多,虽然不能每一个都亲历,但仍然希望能去到更多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